听新闻
放大镜
书香润检|读完这些书,他们有特别多想说的
2023-08-10 18:20:00  来源:南京铁检院

  书名:《第三帝国的兴亡》

  作者:[美]威廉·劳伦斯·夏伊勒

  推荐人:张政健

  这是一本大块头的书,合计超过1700页的上下册加之众多拗口的名字在其中来回穿插,对于阅读速度确实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我希望通过深入阅读本书,在历史中寻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

  希特勒利用《魏玛宪法》取得总理地位及多数党地位,再使用恐怖策略及其他不合法手段取得独裁统治地位。这种策略选择与希特勒在维也纳时代政变失败而在狱中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后做出了上述决定。同时,魏玛共和国当时的软弱及过分的言论自由也给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在上述背景下,主要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是制度需要具备不断完善的能力。对于制度而言,最优的制度可遇而不可求,最不坏的制度或者才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而制度的下限由其是否能够不断完善决定。

  二是人的定力是决定人的选择是否正确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因政变失败而遭受牢狱之灾的希特勒,在狱中做出了以合法程序取得政权的决定,且不因此程序的漫长而放弃这个目标;同时,在侵略俄国以前,希特勒始终冷静地一次只选择一个对手,因此取得了战争初期辉煌的胜利。上述两段经历,反映出执政前中期希特勒过人的定力。

  定力不但是在面临失败时,也是在面临胜利时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素质。定力不光包括耐心,也包括坚决。拥有定力可以让人保持冷静,不为眼前的短期利益或者暂时性困难所纠结而放弃了未来的目标,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过,前提是得拥有相对一以贯之的目标。

  三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首先要屏蔽不实传播。在希特勒上台初期,德国民众对于纳粹党的拥护更多出于德国宗教、军国主义思想、德国文化及对于凡尔赛合约的不满;但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民众的拥护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加上独裁体系的国家宣传机器孜孜不倦地传播。想要独立思考,需要对许多事抱着批判的态度,这也需要自身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说到底,在现有条件下,多读一些书,多接受各种角度的观点,使人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是拒绝不必要的妥协。如果在战争初期,英法不是一味地退让,希特勒就无法轻易获得奥地利及捷克的土地,若希特勒的胃口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下,也许就不会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么惨烈的后果。妥协确实是一种艺术,政治确实需要妥协,但拒绝不必要的妥协,则是考验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考验上述提及的定力。不要被眼前的压力所束缚,不要忘记思考的重要性。

  书名:《斑马线上的中国》

  作者:邓子滨

  推荐人:张婧

  《斑马线上的中国》其实已经是一本 2013 年出版的“老”书了,但正如封面所说,“法治十年观察”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但作者对法治的剖析与思考仍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作者巧妙地将法治与斑马线串联起来,以法律规则的眼光,参酌斑马线上的乱象,解说对中国法治的观察和感悟。时至今日,走在斑马线上的行人仍然要对穿行的汽车保持警惕,规则是“走在斑马线上是安全的,汽车是要礼让行人的”。但这一规则推行开了吗?确实有城市做到了无论有没有红绿灯的情况下,汽车也能礼让走在斑马线上的行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做到这点,而这也是中国法治需要努力的现状。因为法治可以看作是一种许诺,“走在斑马线上是安全的”。从测谎仪到摄像头,文中的种种发展和变迁都是法治不断努力进步的体现,在争议中进步,在进步中完善。法治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无数法律人在为法治前进之路添砖加瓦、摇旗呐喊中。

  刑法这些法律的修订和不断出台的司法解释正是“斑马线”不断完善的体现,只有与时俱进,法治才能保持自己的科学性、指引性和实用性。书中从禁烟、身份证、电瓶车这些身边日常小物、小事着手,以小见大,循循善诱,通过实例让我们这些法律人在故事中受震撼、得感悟。

  书中主要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国家对国民的道德生活要保持中立态度、公平正义必须看得见、法律的精髓不是鼓励善而是禁止恶、寻求法治的生活方式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和主题。这方方面面的生活中都需要法治的指引,同时也只有法治真切落到实处,大家才愿意走在“斑马线”上,因为这时候的斑马线才是真正意义上“安全”的象征。规则的设定必须符合群众的需求,必须有合理的程序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规则才能真正地施行开来。

  这本书有一些句子格外让人深思,让人思考起道德、自由这些元素在法治中的体现,比如:道德的泛化意味着道德的贬值以致沦丧;法的要义在于给每个人以平等保护,不因其品行和声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自由不是平等的,它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自由应当让位于消极自由。书中自有黄金屋,随着阅历的增长,书会常看常新。希望当我的法律经历更丰富的时候,我能从书中对法治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

  编辑:陈静